唐朝为分表

网友投稿- 2024-03-09 04:05:11

唐朝为分表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为分表和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为分表以及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2. 唐朝二四连阁都有哪些
  3. 唐朝“道”的长官称什么一开始就叫节度使吗

[One]、后唐朝历代皇帝顺序

〖One〗、唐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Two〗、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Three〗、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应该说,作为一个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运的,因为,他继承了父亲太宗的辉煌基业。

〖Four〗、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唐中宗李显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惟一的亲生儿子,因母亲的权力欲极强,在他当皇帝不久便被废了。武则天病死后,李显二度登基。

〖Five〗、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

〖Six〗、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并州文水人,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Seven〗、李重茂(唐少帝)唐中宗幼子,为后宫所生,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皇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后1个月,韦后被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合废掉了李重茂,并将李重茂赶出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

〖Eight〗、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Nine〗、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年号为“至德”,在位6年,死于762年,时年52岁。

〖Ten〗、李豫(唐代宗)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睿文孝武皇帝。

1〖One〗、李适(唐德宗)唐代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26年。死后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间,时局稍为稳定,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征收间架、茶叶等杂税,民生更加困苦。

1〖Two〗、李诵(唐顺宗)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死后谥号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在唐朝皇帝中,唐顺宗李诵是特征颇为鲜明的一位。

1〖Three〗、唐宪宗李纯是唐顺宗长子,先被封为广平郡王,805年初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太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宦官利益,被逼迫退位给宪宗,同年八月,宪宗继位,顺宗被尊为太上皇。

1〖Four〗、李恒(唐穆宗)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死后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皇帝。

1〖Five〗、湛(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Fourteen〗、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

1〖Six〗、李湛(唐敬宗)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Fourteen〗、位皇帝(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即位后,只知在后宫嬉戏,奢侈荒淫。

1〖Seven〗、李炎(唐武宗)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唐武宗崇信道教,且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845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

1〖Eight〗、李忱(唐宣宗)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1〖Nine〗、李漼(唐懿宗)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14年,终年41岁。李漼初名温,是唐宣宗的长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于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20、李儇(唐僖宗)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懿宗第五子,初名俨。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2〖One〗、李晔(唐昭宗)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2〖Two〗、李柷(唐哀帝)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毒死,享年17岁,葬于温陵。唐哀帝死后谥号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Two]、唐朝二四连阁都有哪些

〖One〗、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按顺序排名依次是长孙无忌、李萧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咬金、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Two〗、凌烟阁二〖Fourteen〗、功臣,很多人都知道,他们是唐朝时期跟随李世民建功立业的功臣们,一共有二〖Fourteen〗、位,虽然对于他们的排名,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比如为什么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秦叔宝却排在最后一个,而之所以这样排名,自然还是有李世民自己的考虑在里面。

[Three]、唐朝“道”的长官称什么一开始就叫节度使吗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Two〗、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Sixteen〗、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在显庆五年讨伐百济,总章二年平高句丽,达到了颠峰状态。在这段时间,征讨是由行军总管和大总管统领部队临时出征,事毕则解。所以杜佑说“……皆是卿相,率兵御戎,戎平师还,并无久镇”,缘边都督“其在边疆,唯明烽燧,审斥候,立障塞,备不虞而已”(参见《通典·兵典·总序》),和后来的缘边重兵的节度使大不相同。

但是从高宗仪凤年间开始,到景云、开元之际,边疆形势就逐渐发生变化了。唐廷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从七世纪时期,唐廷对吐蕃连续两次惨败,甚至在仪凤三年时大将刘审礼葬身青海,损失掺重。从此时开始才“少发兵募,且以备边”,“且令大将镇抚,蓄养将士”。到了武后时期,狄仁杰更提出“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认为“如今要者,莫若令边城谨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武威”。定远以及东中西受降城都是在此时设防的。在东北方面,由于奚和契丹在679年受到突厥的煽动诱惑,侵袭州县,唐廷于朔方置云中守捉和大同军镇之。特别是自奚和契丹号曰两蕃之后,唐廷多次调发大军与战,却是每战皆北,于是更加紧的地方边区的军镇建设。范阳的清来军、威武军以及平卢军都是此时陆续设置的。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唐朝内部宫廷政变此起彼伏,所以对外部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此外,就是都督府州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使他们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玄宗朝设立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势的延伸。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而且由于四面受敌,唐朝开始收缩战线,对东北少数民族契丹和奚晋封为王并进行和亲,以腾出兵力对付西面北面的吐蕃和突厥。

而从开元25年(737)到安禄山反叛,是唐朝最难堪的时期,与周边各族四面作战:北有突骑驰和阿布思,东北有契丹、奚,西有吐蕃,南有南诏。虽然在唐廷与吐蕃激烈鏖战之秋,曾企图缓和与东北“两蕃”的关系,并于天宝四年(745)再度“和亲”,但契丹、奚竟杀公主而叛,朝廷始终未能腾出东北这只拳头,相反必须在那里集结大批兵力,

屯集巨额军费,故范阳军能冠八镇之首,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其余边疆形势也孰不乐观,因此自开元以来,边军城镇日多,这些军镇设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行军留镇,一种是派兵镇守。天宝元年时期,缘边军镇八十余处,以八节度使统之。同时,由于募兵制的抬头,军队素质也随之变化,军队对将领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就是这么逐渐演变,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使制度的设立和二使归一。如果把缘边节度使与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割据等量齐观,简单地看成边疆节度使向内地的移植,就太浅薄了。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北周及隋改称总管。唐代称都督。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唯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派遣行军总管统率出征或备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行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徵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如护国、宁武、保静军节度使刘光世、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张俊、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韩世忠等。

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将节度使废除。

节度使之设立,可上溯到睿宗景云年间。这时它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算等征点制军队,只是当边疆上逐渐增设久镇长征之兵时,它所统领的军队素质才为之一变。但就

其权限来说,仍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都督掌管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只是节度使作为诸军统帅,所领兵力更为广大些罢了,人们往往把节度使兼支度营田使看成是“有其财赋”的证据,实则不然。支度使是管军资粮购的事务官,“凡天下边军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每岁所费,皆申度支会计,以长行旨为准”。支度使由节度使兼任时,一般由副使、判官主其事。屯田或营田是为了解决边军粮食供应问题,“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绝则没屯田,以益军储”。这种办法自汉代已然,不足以说明节度使独立的财政权力,至多只是表明节度使仅仅有权调配本镇的军费开支而已,而军资的支付则必须以中央度支所定“长行旨”为准。这里就出现了采访使这一概念。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始置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3),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察等使。贞观十五年,分天下为十道,朝廷巡抚使、存抚使的派遣络绎不绝,由于位轻职微,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景云二年(711),朝廷设置二〖Fourteen〗、都督府,每个都督府相当于省长的地位,但由于考虑到权柄太重,容易造成太阿倒持的状况,所以这一实行办法还是搁浅了。但是由于领土内人口的急剧增加,所以在开元二十一年,关于设立更高一级的地方官又重新被提上了日程,张九龄奏请设立了十五道采访使,朝廷要求采访使“准刺史例入奏”,到开元末年,采访使的权限已经是“许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了。

初期的采访使是没有军队的,政权与军权没有合二为一,一样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天宝年间

采访使和节度使的区域划分并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个地区又有节度使又有采访使。但是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多元化指挥难以胜任,于是终于出现了采访使与节度使逐渐归一的状况。

天宝九年,安禄山在已经是平卢节度使加范阳节度使的情况下,兼领河北采访使,终于可以做到一方军政财务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玄宗下令给予各道节度使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采访使的权限已经被节度使架空。所以在乾元元年(758)下诏,罢省节度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此后,这个职务例由节度等使兼任,藩镇的军权和行政督察权彻底合而为一。唐代藩镇割据的格局,到此才正式形成。

唐节度使由地方军人自行废立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开始。资治通鉴220卷唐纪36条目40载:“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抚将士,且就察军中所欲立者,授以旌节。高丽人李怀玉为裨将,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希逸之母,怀玉姑也。故怀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zhuaining.com/hda4mR3Efa.html
上一篇:唐朝东岛国
下一篇:唐朝为啥姓李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