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吴王李世民

侠名- 2024-02-08 23:11:39

唐朝吴王李世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朝吴王李世民,以及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
  2. 李恪后代
  3. 周王是李世民第几个儿子

[One]、李世民儿子吴王李恪

〖One〗、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子孙李仁(李千里),李恪嫡长子。父亲死后,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南。武则天光宅年间,李仁兄弟被赦免,袭爵,历任五州刺史。于江左做官廉洁奉公,武则天听说了,于是就派人去当地看望慰问了一下,并送上六个字“儿,吾家千里驹”,遂改名李千里,并经常进祥瑞讨武则天的欢心。

〖Two〗、后来,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但惟独没动李千里。

〖Three〗、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封李千里为成王。因与节愍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与其子太仆少卿、天水王李禧被杀。睿宗即位后被平反。李仁妃,慕容真如海,字淑,为李仁流放时所娶,北燕皇族之后。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时任岭南招讨使的李千里献上两个阉割的小孩,一名金刚,一名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此间被宦官高延福收为义子,故姓高。

〖Four〗、高延福因早年在武三思家呆过,力士因此与武三思家有来往。一年多后,武则天又召力士进宫,隶属司宫台。景龙中(公元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高力士。李玮,李恪次子,早亡,子祚,袭爵嗣王;子袨,原名褕,出继蜀王愔;李玮妃,长乐冯氏,唐故大将军耿国公冯盎之曾孙,南越王之后。李璄,李恪四子,到宗正卿(就是宗正寺的比较高长官),后来受因为受李千里牵连,贬为南州司马,死于任所。

〖Five〗、子襘,吴国公。李琨,李恪三子,武则天时期历任六州刺史,每一任工作都干得很漂亮。圣历中,被武则天封为岭南招慰使,上岭南招抚反臣。死后,赠张掖郡王。

〖Six〗、到唐玄宗时,大儿子李祎功成名就,父亲也跟着沾光,李琨又被追封为吴王。。

〖Seven〗、李祎,李琨长子,李恪之孙。从小有大志,品行又非常好,李祎的母亲死的聂远版李恪剧照(20张)早,他把继母当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对异母的弟弟李祗也照顾有加,两人关系很好。到了该袭爵位的时候,李祎坚持要让弟弟继承父亲的爵位,这让中宗皇帝赞许不已,于是便格外开恩,封他为江王。到玄宗时,又迁为信安郡王。在各州做刺使,为官以严洁著称。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当时,唐朝最大的边患是吐蕃,石堡城是吐蕃驻守的要塞,玄宗派李祎率河西、陇右大军冒死深入,一举攻破了石堡城,并拓地千里。

〖Eight〗、玄宗皇帝大喜,更号其城曰振武军。

〖Nine〗、后来,契丹牙官可突于叛乱,玄宗派忠王李亨为元帅前去讨伐,李祎为副将。忠王不会打仗,于是李祎率诸将北出范阳,击二蕃,大破之,生擒酋长胜利归来,又立了大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就是位同“三司”的一品头衔)。但是,李祎功劳越大,嫉恨他的人就越多。不久,李祎迁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但后来就获罪被罢为衢州刺史。天宝初年,又被加以太子少师。第二年,升至太师,未及上任,去世。李祎为官严格,治家也严,教子有法度,三个儿子李峘、李峄、李岘皆有令名!李峘,李祎长子,袭爵封赵国公。杨国忠当政,排挤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李峘自考功名做睢阳太守,三弟李岘也做了魏郡太守,兄弟俩夹河治郡,都以理行著称。〖Fourteen〗、年后,李峘调到中央,做了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入长安,陪同玄宗逃往四川。到在成都与陈玄礼等带兵,平郭千仞谋乱,因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丢在北方,他便逃往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峘的弟弟李岘当时为凤翔太守,留在肃宗身边辅佐他。安史之乱中,兄弟俩各自护主,都立下了大功。长安收复后,肃宗和玄宗都相继回京。李峘升为户部尚书,李岘升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国公。俩人竟然都封了国公。李峄,李祎次子,没有另两个兄弟显赫,但也身居要职。当时,李峘为户部尚书,李岘为吏部尚书、知政事,李峄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One]、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李岘,李祎三子,乐善下士,长于吏治。宽政惠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深受万民拥戴。所到之处,政绩都非常突出。但是,因与宰相杨国忠相左,杨国忠对李岘深恶痛绝。天宝十三年,当时李岘任京兆府尹(就是京城的比较高行政长官)。长安连着下了六十多天的雨,杨国忠便把雨灾归咎到京兆尹李岘头上,把他贬为为长沙郡太守。李岘在任时,由于治理有方,宽政惠民,粮价低而稳,深得人心。李岘走后,京城的粮食费用飞涨,百姓们都说:“欲粟贱,追李岘”,就是说要想使长安粮食费用低廉,比较好是把李岘追回来。仅仅这六个字,就足以见得李岘的人品、才能和政绩。安史之乱后,李岘又回到京城做官。乾元二年,拜李岘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做了宰相,当时的宰相还有吕諲、李揆等人,但李岘名望比较高,所以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都由李岘决断。但此时,宦官李辅国乱政,残害忠良。李岘直言上书弹劾李辅国专权乱政,肃宗半信半疑,只下令制敕归中书省管,李辅国因此与他结怨。后来,李岘又因为直言上书得罪了肃宗,在李辅国的教唆下,肃宗把他贬为了为蜀州刺史。唐代宗即位以后,李岘又回京做了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不久,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为相。永泰二年七月病死,时年五十八。宣宗年间,诏令上临烟阁。妻,独孤氏。李祗,李琨四子,李恪之孙,嗣吴王,做东平太守。安史之乱,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等地相继失守。李祗在当地招募士兵,抗击反贼。这一义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力赞扬和支持。李祗后来在朝廷历任太仆、宗正卿,并好结交文人墨客,与李白也有交情。李巘,李祗次子,李恪曾孙。李祗死后,李巘哥哥李岵有罪,李巘由是袭爵。官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死后,加封太子少保。李巘性介直,常常当面指责他人的过错。历官清白,住的房子竟然都不能避风雨。但他还收恤家贫的甥侄,慈爱过人,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死后还是亲戚朋友们凑钱给他下的葬。有子,李宙(寅)袭爵。另根据《新唐书表志》,李琨还有次子毕国公襦,三子褍(duān),五子袿(guī)。李恪四女信安县主,李恪获罪后幽居桂苑,陪奉献陵。武则天时嫁元思忠,生两子,死于开元四年。李恪九世孙李衟为江西磨刀李始祖。

[Two]、李恪后代

1.李仁(646年-708年7月5日),祖籍陇西成纪(陇西狄道),唐朝宗室、将领。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之嫡长子。前半生因父亲获罪流放岭南,颇多坎坷。后在武后、中宗两朝,历宦多任,颇得宠信。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受封成王。708年(景龙元年),与节愍太子李重俊、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景龙政变,诛杀武三思、武崇训,后又欲杀韦后,事败被害,时年六十二岁。

2.李玮,生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薨于永淳元年(公元686年),享年36岁。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次子,母不明。神龙元年(墓志记载为神龙元年,《旧唐书》言“中兴初”),追封为朗陵郡王。现有墓志一方,墓葬不明。

3.李琨(?-703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第三子。永徽四年(653年),因父获罪,流放岭南;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赦免,而入仕途,颇有才干,历任六州刺史,岭南招慰使。长安二年,卒于任,追赠司卫卿。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追赠为张掖郡王。开元十七年(729年),长子信安郡王李祎贵盛,赠工部尚书,追封吴王。

4李璄,唐朝吴王李恪之四子,封“归政郡王”。官至宗正卿(宗正寺的比较高长官),后来受因为受李千里牵连,贬为南州司马,死于任所。子李襘,吴国公。

[Three]、周王是李世民第几个儿子

〖One〗、李世民并没有王爵叫周王的儿子,周王的爵位是虚构的,但这个人物有原型,他是李世民第三子李恪。吴王李恪

〖Two〗、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名第三。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zhuaining.com/qd3XcdaPvh.html
上一篇:唐朝周围有粮草吗吗
下一篇:唐朝吴知府
相关文章

超级链接

返回顶部小火箭